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>专题报道>驻村故事

驻村三两事——记录盐亭县歧伯镇高峯村“无人机、荒地与水泥路”驻村故事

发布日期: 2025-05-12 来源: 绵阳市农业农村局阅读次数:字体:[  ]背景颜色:

“咯咯咯…”“汪汪汪…”,睡梦中的山村开始苏醒,清晨的阳光从地平线缓缓升起,洒在山林里、田野间,可爱的乡村又开启了活力满满的一天。

微风轻轻拂,绿油油的小麦苗已经开始抽穗了。村纪委书记、福新家庭农场主刘远杜正在介绍他新添置的无人机,“这款无人机能一次性载重70公斤水,飞一次可以打30余亩,一亩地几分钟就打完了,非常的方便、快捷。马上要给麦子打药了,正好用上。”

这时,村民陈松林来到我们面前,他说:“远杜,远杜,这两天有么得空,我那个麦子出穗了,想把药打了。你也晓得,我屋头有个小娃儿,走不开,我把药买起,帮我打一下药,得行不?”不一会儿,村民陶国琼打来电话说:“远杜,远杜,你这两天是不是要打麦子药了哦,我那有3亩地,想请你帮忙打一下药,就挨到你那个地边边上的。”在麦苗抽穗这几天时间里,类似这样的请求刘远杜收到了有百余次。

“从前几年开始,乡亲们陆陆续续地都开始来找我给他们打麦子药,今年乡亲们还是来找我打药,是对我的信任,我也很开心能为乡亲们服务。作为村干部、种植大户,通过这样的方式带动小农户,我觉得很自豪。”刘远杜说。

隔天一大早,刘远杜就带上他的无人机来到了麦田边,与村民们一起兑药、搅拌、装水,准备就绪后,无人机飞至麦田上方,开始了一天的打药工作。

村里有很多这样的小事,充分体现了作为致富带头人的他情系小农户的胸怀,作为村干部的他们始终坚持为民做实事的作风。

村民们正在兑小麦防虫防病药

刘远杜正在使用无人机给小麦打药

微风轻轻地飞,飞越了山岗,来到了一片长势良好的麦田旁,麦穗晃了晃自己的小脑袋,与清风开心地玩耍起来。

去年11月25日,村书记许小均接到反馈信息,说旱田湾地变成了撂荒地,需要尽快核实土地情况并复耕。土地是百姓的命根子,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,出现撂荒,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。他立马组织村“两委”同志赶赴现场,核实反映的情况。

第一次见到这块荒地时,杂草丛生,甚至还长了几棵黄荆树,而与之相邻的一块田地里的麦苗早已破土而出,在风中惬意地微笑,仅仅是一个田坎的距离,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果。面对这样的状况,我们打心底地难过。

通过走访和实地查看,许小均发现,这块荒地周边的地势比较平坦,水源条件也还不错,与周边的田地可以成片耕种,但因为劳动力不足、无人耕种,致使良田变成了荒地。

许小均考虑到荒地旁边的麦田刚好是村“两委”成员张政在耕种,结合人工、机具等因素,这块荒地由他来复耕最为合适。于是,许小均在张政身上打起了“小算盘”。

许小均在给张政做工作时,张政说:“书记,这块地我来耕种是没问题的,但就是怕承包这块地的人突然说我乱动他的地,找我扯皮,或者突然说要赔他租地钱,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,因为这个事情整得脸红脖子粗的,划不来。”许小均说:“你有这样的顾虑是很正常的,我们作为村干部,守好土地耕地红线是我们的职责,目前出现了撂荒的情况,我们先把主要问题解决了,可能涉及的其他情况,再逐一处理。”

11月27日,没有了“后顾之忧”的张政开上了自家的旋耕机,完成荒地复耕。

如今,再次走到这里时,荒地已变成了黄澄澄的麦田,麦穗仿佛在对我们说:“你们好呀,今天天气好好呀,您们又来看我们啦,您们看我们长得高高的、壮壮的,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。”

复耕前的荒地

复耕后的麦田

微风看着调皮的麦穗,心里开心得不得了,带着愉悦的心情,慢悠悠地逛完河谷,来到了山坡上,看见了一群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修建村道路。

这天,我和村“两委”到工地上查看村道路修建情况,恰巧遇到住在附近的村民张宗琼,我上前招呼道:“嬢嬢,您好啊,吃了早饭没得哦。这条泥巴路要修成水泥路了,这下出去赶场都方便了哦。”

我的话音刚落,嬢嬢就一下拉着我的手,眼泪忍不住地滚了下来,她哽咽地说道:“辛苦您们了哦!感谢共产党!感谢您哦!我们盼了好多年了,幸亏您们把我们门前的路修了,这下赶场、拉粮食都方便得很了。”那一刻,我感受到了嬢嬢发自内心的喜悦。

接下来,我们亲身见证了村道华丽大变身,这条困扰群众多年出行难的乡间泥土路,摇身一变成了宽敞、硬实的水泥路。嬢嬢说:“现在这条路好走得很,我老婆子临到老了还走点水泥路,真是享福哦。”看着嬢嬢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,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为老百姓办实事是多么的自豪。

驻村第一书记钟洁(右)查看村道修建情况,走访村民张宗琼(左)

村书记许小均(右)查看村道修建后情况,走访附近村民蒋小平(中)和张宗琼(左)

火红的晚霞映在天边,美好的阳光慢慢地消失在地平线,辛苦一天的太阳公公回家了,月亮婆婆又出来啦,伴着蝉鸣声,可爱的乡村慢慢地进入了梦乡。

相关信息